From forest to woods

我從小就在家族位於花蓮的製材廠長大,對和木頭一起生活習以為常。家中從家具用品到擺設,都是台灣師傅手工打造的原木製品。一直到有同學來家裡拜訪時讚嘆:「你們家好舒服、好香喔!」,我才意識到在台灣天然其實遠不如想像中普遍。 過去富含天然香氣又耐朽的台灣檜木(Taiwan Hinoki)曾聲名遠播,被視為高級銘木外銷到日本做為傳統木造寺廟的建築材。我祖父年輕時也是靠著和日本商社貿易台灣檜木起家,但70年代開始森林保育意識抬頭,本土伐木量逐漸縮小。1973年,我們家族展開北美-台灣-日本三地的原木貿易,是當時少數幾家擁有獨家貿易通路的本土製材廠。

當時看來有些冒進,事後卻證明是必要的策略,因為就在1985年『 禁伐令』正式生效,台灣產檜木正式成為絕響。80年代後期,家族開始積極佈局加拿大原木事業,確立了從源頭進口原木在台灣加工並出口至日本等地的貿易模式。 會選擇加拿大作為據點,除了因為當地林業資源豐沛、相關法規成熟、符合永續發展模式外,更重要的是當地穩定輸出的高品質木材。溫寒帶氣候下樹木緩慢生長,以黃檜和鐵杉為首的針葉樹在原始林中逐漸形成細緻的紋理和堅實的質地,最後成為珍貴的天然大徑木材。這類木材由於木紋細密直順,還帶有天然的芳香防蟲抗潮效果,被視為建材或家具的高級材。

 

 

為什麼好木材到不了消費者手上?

家中經營製材貿易公司,接觸的都是法人客戶,但我卻因大學在外租屋的契機而開啟了創立面向消費者的原木設計品牌的想法。跟許多離家租屋的大學生一樣,我買的第一個家具是大賣場的組合式書櫃:平整的紙箱包裝裡有幾片木板和一包螺絲釘,木板表面是光滑的木紋塑膠貼皮,還有一股聞起來令人頭暈的化學味。當然以這個價錢也不能要求多高,看著說明書,對鬆軟的木板鎖幾顆螺絲,十分鐘就組裝完畢。剛開始還覺得CP值不差,但狹小的居住空間讓我時不時的碰撞到書櫃尖銳的邊角,越來越多的書籍也讓書架顯得不堪負荷。心想湊合著用就過去了,沒想到潮濕的氣候讓書櫃的貼皮從邊緣開始翹起,露出裡面看起來毛毛躁躁的「木頭」,用手輕輕一撥還可以擰下一些木屑。

時間ㄧ長,用螺絲固定的接縫越開越大,潰不成形後我終於把生平第一次買的家具給丟了。從小被原木圍繞的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優質的木製品對生活品質有這麼直接的影響,卻對一般大眾而言這麼遙遠。市面上充斥各種大量工業製造的「木質家具」,仔細一看卻是各種組合板、夾心板、甚至是僅有貼皮層是天然的「實木家具」,消費者根本無從分辨。想買好一點的進口原木家具,卻動輒十幾萬甚至更高。如果能用優質的原木、專業的職人手工做出真正符合生活需求的理想設計,價格雖無法壓得和組合家具一樣低,也能維持相對的「物超所值」,那該有多好?

 

 

『 原木哲學 』的誕生就源自於這個起心動念,卻不限於此。我們希望透過原木設計解決每個人生活上的課題、解放狹小的居住空間、並提供日常生活中來自森林的療癒。我們不僅負責設計製造,也是理想生活的提案者。 在我們心目中,理想生活就是貫徹原木哲學的生活:『 自然、真實、簡單、巧思、隨性、雋永 』。 生長在原始林的樹木透過土壤和空氣和環境的互動,把自己的感受忠實的紀錄在一圈圈的年輪上。真實的東西不需矯飾、不需多餘的膠合、塗裝就能坦然的展現自己的模樣,讓人去觸碰和感受這份溫潤。

 

 

 

因為真實所以可以簡單,然而最簡約的設計其實更需要巧思,哪裡可以化繁為簡,哪裡需要多一點表達,都需要透過思考和職人的專業技術達成。樹木是有機的,生活也是,我們會隨著場景和人生階段產生不同需求,原木家具也要具備同樣的柔軟性和組合性才能夠陪伴我們一輩子。不論潮流如何更迭、日子怎麼變化,那些實用的、耐用的、雋永的東西永遠不會被淘汰。 

 

 

當我們在思考原木哲學的時候,我們在思考的其實是人與物品和其所身處的時空的關係  —「擁有」物件本身並沒有意義,只有與物件互動的時候,在使用和被使用之間,我們產生了一種橫跨過去、現在到未來的關係。我們希望原木哲學全心投入的每一項產品不僅擁有靜態的美學,更能和使用者產生美好的連結和回憶。